991
当前位置: 酒水信息网 -> 新闻

这群专家俯身山川“写”科研:让科研成果成为乡村振兴“金钥匙”

时间:2022-01-20 17:11   来源:网络   阅读量:11183   

这群专家俯身山川“写”科研:让科研成果成为乡村振兴“金钥匙”

题:这群专家俯身山川“写”科研:让科研成果成为乡村振兴“金钥匙”

作者 赵晖 杨大勇

进入寒假,信阳农林学院九三学社社员杨治国教授并没有休假的打算。他告诉记者,他要到定点服务县河南息县去督查一处在建的水产项目。而学院的知联会会员、无党派人士潘鹏亮博士则赶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,为其解决草莓苗、红薯苗生长不良问题。像杨治国、潘鹏亮一样,信阳农林学院党外知识分子科技服务队的很多成员都打算利用寒假,去到田间地头、山坳村落,在广袤大地上实践科研成果,践行支农助农初心。

信阳农林学院坐落于大别山地带、红色历史名城河南省信阳市。这些年,学院利用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布局优势,组建党外知识分子科技服务队伍,以“农、水、文、旅”四个结合点为服务支撑,逐步形成了“一体四翼”的党外知识分子社会服务工作模式,汇聚起助农兴农的智力资源。这支队伍奔波于山川乡野,穿梭在农田茶园,行走于村村落落,将科研身影留在广袤土地,将科研成果写进层峦大山,在助力地方脱贫攻坚、服务老区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“哪里的农作物得了病虫害,我们就去哪里。消除了病虫害,祛除了农民朋友的心病,我的研究便有了意义。”这是潘鹏亮经常说的一句话。他常年致力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,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是他的治虫理念,课余投身生产一线是他的工作状态。近年,潘鹏亮先后与息县息半坡种植专业合作社、罗山县岳城村、固始县乐道村等建立了科技帮扶关系,既送技术,还帮培训,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“农田卫士”。

王金合是潘鹏亮的优秀毕业生。他的合作社经过6年的建设,不但果园长势喜人,林下养鸡鸭鹅、饲养药用水蛭、种植迷迭香等项目也效益可观。“潘博士的绿色治虫技术就是‘金钥匙’,能打开致富之门。”王金合说。

杨治国是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,连续多年担任省科技特派员,因一心助农在渔民中享有很好口碑。熟知杨治国的人都知道,“这个科技特派员不简单!”这些年,杨治国的足迹遍布省内西平、息县、尉氏等多地,提供科技服务,探索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途径,助力渔业养殖户增产增收。自2014年以来,他主导建设示范基地4个,推广绿色养殖技术6个,培训农民、农技员3000余人次,143个贫困户在他的帮助下实现脱贫。

看着一户户农民富裕起来,杨治国说,“科研论文就是要写在祖国大地上才会凸显其价值。”

农民富起来,村庄还要美起来。从2010年至今10余载,学院知联会会员、无党派人士方志宏副教授几乎走遍信阳的山山水水,挖掘抢救民间文化,协同创新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“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,就要赋予乡村建设文化内涵。”方志宏说,信阳有得天独厚的大别山红色资源,深入挖掘、整理及研究其内涵,可以为地方文化产业振兴做些贡献。2019年,她的《信阳民间歌谣服务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、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》获得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,就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的生动实践。

2020年6月,方志宏被聘为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.谜语.河南卷》编委,搜集整理信阳民间歌谣谜语150余首,助力信阳市、商城县、固始县获批“河南民间谜语之乡”。

青山绿水,白草红叶黄花”美丽的乡村景色,激发着许多专业人士致力于乡村旅游开发与乡土文化挖掘。学院知联会会员、无党派人士张奇志副教授以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,以“乡土”为根“文化”为本,带领服务团队着眼于乡村特色小镇规划,立足“产业+文化+旅游+社区”发展模式,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。为探讨可行性,她把自己总结出的成果编入专题培训资料中,在县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培训中积极推广,把“诗与远方”写进大山,留在乡村的角角落落。

“让科研成果成为农民致富、乡村美丽的金钥匙。”这是信阳农林学院党外知识分子科技服务队所有成员的心声。不管是“农田卫士”“科技特派员”,还是“乡愁教授”,他们说,只有将身影融进土地,科研成果才能渗透到农民心中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